隨機對照實驗翻譯-中英
這樣的一個實驗設計在社區(qū)環(huán)境中是最有效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不同于隨機對照實驗,這個設計與資源最優(yōu)化分配的目標相一致(Trochim, 1984)。第二,在隨機對照試驗可能不合常理或不能實施的情況下,可以利用斷點回歸設計進行實驗。在通常情況下,對于資源的分配就是這樣的,分配給最需要的人,特別是教育資源,這就形成了自然實驗,而結果可以利用斷點回歸的理論加以分析。
從這個設計的名字我們也可以看出,就回歸和回歸線的圖示可以清楚地反映出結果和前干預任務變量之間的關系。分析的手法就是將兩條回歸線比較,一條是接受干預組最符合實驗數(shù)據(jù)的回歸線,另一條是基于不接受干預組的回歸線的預測回歸線。換句話說,就是將接受干預組的結果回歸線與無干涉情況下預測的最佳回歸線做比較。
數(shù)據(jù)10里的是假想結果的數(shù)據(jù)。圖中所給的例子分別是:(a)無效果 接受干預組的回歸線與基于不接受干預組的回歸線的預測回歸線在一致;(b)干預的正效果 兩條回歸線與縱軸的交匯點有明顯不同,縱軸穿過了前干預變量的分界點。(c)負效果 與預測值相反。(d)相互作用效果 盡管那些接受干預的被實驗者最接近前干預評估分界點,但他們并沒有獲益,而前干預得分最高的被實驗者成了最大的獲益者(這反映在回歸線的斜率不同)。
表格7中是各種準實驗設計,可以在無法實施干預或無法實施隨機型的干預,或者沒有像斷點回歸設計中那樣的特定規(guī)則的情況下使用。其中一個設計是非等對比組設計。假設可以使用受干預組的的測定方法來測定對比組在受干預前和干預后的情況,即使這兩組并不對等,在實驗中將比較組涵蓋進來也是有諸多好處的。但這兩組還是要越相似越好。不同于不包含任何對照組或控制組的的簡單實驗,非等對比組設計有明顯優(yōu)勢,可以將對內部效度的威脅(包括成熟效應,歷史效應和評估效應)最小化。這種設計在社區(qū)研究中特別有用,當藥評估干預在某一地區(qū),某鎮(zhèn)或社區(qū)中的影響,或是某地在不受干預的情況下能找到相似的對比。
另一個非常有用的設計是斷續(xù)時間序列設計。這種設計是依托于不同時間點的變化來反映出干預的效果,要求在干預前后進行多重檢測和評估。這種設計與斷點回歸設計只有一點相同那就是分配干預的基礎是時間而不是決定誰接受哪種干預的規(guī)則。這社區(qū)研究中,干預是被實施到整個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中—比如整個學校,一家心理健康中心,一個街道或社區(qū)---但斷續(xù)時間序列設計的核心是類似于單側實驗設計,干預可能只會實施在某心理診所的個體身上。
一個準實驗設計(結合斷續(xù)時間序列設計和非等對比組設計)的使用實例是一項新危機干預計劃的測試,這項新危機干預計劃被作為美國伊利諾依州某特定健康區(qū)的社區(qū)心理健康服務的一部分。(Delaney, Seidman和Willis,1978).這項計劃開始于1970年1月1日,有兩名成員組成他們作為24小時應急隊來處理任何心理健康危機(不論是發(fā)生在家里醫(yī)院里監(jiān)獄或是就把等地)。這項計劃的目的在于在疾病早期就開始檢查和診斷來防止疾病發(fā)展成精神錯亂,確保病人得到及時的治療,盡量避免病人住院。
為了檢測這些目標是否達到,實驗者記錄下了當?shù)氐闹萘⒕癫≡海彩菍嵤┯媱澋牡攸c的住院情況,從計劃實施前兩年到實施計劃后的兩年,每隔三個月制一次情況圖。情況圖如數(shù)據(jù)11所示,來源于Delaney, Seidman和Willis(1978, p.41)。這個圖示于斷續(xù)時間序列設計相對應類似于斷點回歸數(shù)據(jù),在分析中,實驗者只要觀察的是在“斷點”處或者“干預”處是否發(fā)生變化(比如在干預剛開始的位置),觀察干預后的曲線斜度與之前的斜度相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對這個情況圖的直接觀察----一般來說,準實驗設計足以得出正確結論—反映出了在實施此計劃的第一年,住院率直線下降,到了第二年,住院率還在持續(xù)降低比他們至少二年前或更久以前的住院率都低。從數(shù)據(jù)上看,實施計劃后的第一季度的住院率是在增加的,這很有研究價值。盡管這看起來似乎是住院率有了一個短暫的上升期,但計劃開始后的斜率的改變在數(shù)據(jù)上仍有研究的意義。
2013.11.7